题图:视觉中国
知乎机构号:丁香医生(+赞同)
一个理想的药店是这样的:
店面证件齐全:醒目位置挂着《药品经营许可证》正本、营业执照、执业药师注册证,三者缺一不可。
人员配置齐全:除了店长、店员以外,还有驻店药师。且驻店药师会佩戴有标明其姓名、技术职称等内容的胸卡,个人信息也与门店里展示的执业药师注册证相符。
售药流程合理:处方药不乱卖,抗生素不乱卖,保健品不乱推销。驻店药师会给你提供买药用药时的专业建议。
理论上说,如果去的药店符合这三个标准,想被宰都不大容易。
当然,你也看到丁香医生说这是理论上了,因为各种原因(此处省略一万字),国内的药店管理是非常混乱的,有这种配置的药店,放到全国大环境下看,理论上也是凤毛麟角的。
至于二三线城市更是几乎找不到。毕竟理想很丰满的,现实更骨感的,现实生活里我们去药店买药基本上都是这样的:
尤其是驻店医师这个配置,很多药店根本没有,可能只是商场卖过衣服的大妈,超市当过收银的小妹,套了身白大褂就来指导你买药了。
你有用药咨询,TA上来就推荐你一堆「中成药」。你只是感冒扁桃体发炎,TA让你买阿莫西林和头孢。你想买个紧急避孕药,TA让你顺带再买个维生素片,理由是「吃了对身体好」。
然而实际情况是,阿莫西林和头孢这类抗生素不是严格意义的消炎药;大部分「中成药」的副作用不明,不建议乱吃;而像维生素这类的保健品,并不能治病,完全没有必须购买的必要。
虽然很多医生都建议,遇到证书资质不全、没有驻店医师、乱推荐抗生素、乱卖处方药、强行搭售保健品的药店,都不要去买药。
但如果真照这个标准来:
所以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居民来说,想要去药店买药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被宰」的可能。
首先,你需要分辨下药店。
虽然大部分药店管理都不是那么完善,但是起码还是有营业许可证之类的。如果你进的药店什么证都没有,那这种药店就是不靠谱中的不靠谱,还是远离比较好。
当你确定这家药店还是靠谱的,那么进入这家药店以后你不要盲目相信药店店员的推销导购,最好在进药店之前,就能明确自己需要买的药品,然后就单刀直入,拍钱,买药,走人,挥一挥衣袖,不让导购小妹有张嘴的机会。
如果你无法确定你需要买什么药,那你需要有一定的购药常识,下面两点你需要记住:
1.保健品不是药,大部分没有治病的作用,如果你是去着急买治病的药,但店员极力向你推荐的药物上面有这个蓝帽子:
那你可以笑着拒绝了。
2.处方药不要随便买。非处方药要看情况买。
药不能乱吃,医生开处方,一定是有考虑的:可能是其他药物吃了效果不好;或者患者肝肾不好,需要用容易代谢的药物;又或者是患者有并发症,不能乱吃药。所以处方药不代表就是药到病除的特效药,一定要遵医嘱才能吃。
而非处方药(OTC)药物,在国内也有两种:
这两类药的销售方式不同:
甲类非处方药:须在药店由执业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乙类非处方药:情况稍微好一点,可以购买的范围广,用药的禁忌也没那么多了。
如果这两点最后都没法帮助你,还是不清楚买什么药,那最好还是去问问医生吧。
但问题来了,现在医疗资源紧张,个人日常时间精力也紧张,你真有空为了一盒药,医院挂号问医生吗......
其实说到底,医疗资源本身是一种不对等的资源,正确的用药信息和详细的疾病诊断,这种技能对于普通人而言,想要完全掌握是有点奢侈了。
那么既然普通人不具备精确挑选药品的技能,而现在的药店管理又不规范,这才导致大家觉得购药很容易「被宰」。
规范药店管理,是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提高普通人用药常识,更是个任重道远的工程。
虽然丁香医生在知乎上可以给大家写出日常用药的科普:
但是药品使用是个大学问,当具体到个人或者个案时,普通民众的需求和药物讯息的供给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个大矛盾。
如何解决这样一个现实场景的矛盾,或许这就是未来互联网医疗产品的方向之一。
知友热评
店员:丁香医生上都说了紧急避孕药危害大,所以我作为驻店执业药师,负责任的告诉你要补充些维生素减少危害,这瓶38元的维生素泡腾片是非处方药,不是处方药,不是骗钱的保健品。可以放在办公室每天一片泡水当果珍喝,普通小瓶维生素,一般人是坚持不了天天吃的,还容易氧化。而且这个包装这么可爱,内容这么体贴,还可以解决你哄女孩子的燃眉之急。
刘泽龙
毫无破绽的逻辑.......
丁香医生回复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知乎热门文章
常见的「过度卫生习惯」,你中枪了吗?
这5种食物,为了健康我一定不吃
哪一瞬间你发现富贵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