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处方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福医药康恩贝断舍离聚焦战好打不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新药 http://pf.39.net/bdfyy/zjft/150622/4643029.html

作者:李晴雨

编辑:贺婧

风品:沈禾车一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年关将至,辞旧迎新,往往酝酿大动作。

动脉网统计,截至年11月30日,国内医药领域共产生52起并购交易,交易金额亿元(不含未透露交易额的并购)。康恩贝、诺华制药、人福医药、莱美药业、精华制药等国内外公司位列其中。

进击与防守中,谁的春天、谁的冬日?

01

业绩低迷四次“瘦身”可解?

SHOUCAI

11月29日,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恩贝”)发布公告:将公开挂牌转让迪耳药业25%股权,交易价将不低于.72万元。

公开资料显示,为丰富营销团队品种资源,金华康恩贝获取对迪耳药业续断壮骨胶囊的市场合作开发与经销权,并与年4月出资万元取得迪耳25%股权并派驻管理人员。

为何6年易主?

康恩贝解释称,主要由于迪耳药业没有具备竞争力的新品上市,且主要产品续断壮骨胶囊未被纳入医保,不确定性较大。

简言之,投资出现误判,标的不及预期。年前,迪耳药业净利一直维持在千万元以上,但截至年前10月,迪耳药业净利已仅剩万元。

玩味的是,这已是今年以来康恩贝第四次出售旗下资产。

6月,康恩贝曾以不低于万元挂牌转让兰信小贷30%股权;随后9月,又宣布以16.8亿元低价,转让江西珍视明药业42%股权;以2.03亿元低价,转让贵州拜特%股权。

为啥频频断舍离、卖资“瘦身”?从公告看,主要是聚焦中药大健康产业核心业务,及时处置低效资产、回笼资金。

的确,康恩贝需要一场聚焦改变,看看颓势业绩应有深入体会。

年前三季,康恩贝营收46.21亿元,同比微增1.72%;净利2.15亿元,同比下降60.52%,不乏业绩低迷感。

除投资失利因素外,康恩贝解释称,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处于亏损状态,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等因素造成业绩下滑。

12月7日,康恩贝披露对珍视明公司挂牌出售的进展。并测算此次出售完成,预计将增加净利约23亿元。

只是,卖出是最好选择吗?

公开信息显示,珍视明公司目前拥有48个药品品种,原创产品珍视明是我国中药类OTC滴眼液的领先品牌。“珍视明”也一直是康恩贝旗下重要品牌。年至年营收4.51亿元、5.1亿元、8.12亿元,净利.54万元、.73万元、.57万元。可见与迪耳药业不同,后者处于上升期,盈利能力较强。

行业分析师郝瑞表示,卖出优质资产短期能快速改善净利,长期利空影响不可不察。如想根本提振还需从业务结构、产品端深变。尤其是卖资背后折射出的业务痛点,以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为例,其曾是核心大单品,年销售收入17.60亿元。然因辅助用药的疗效不明确或不良反应、受到医改重点监控,收入急剧下降,今年注销后,贵州拜特停产、销售归零。

拉长维度,年至年,康恩贝营收分别为53.02亿元、60.20亿元、52.94亿元、67.87亿元、67.68亿元、59.09亿元;同比增长48.03%、13.55%、-12.07%、28.20%、-3.56%、-12.70%。整体波动较大,尤其伴随医改深水推进,年起陷入负增。

二级市场上,也有同频节奏。年3月创下阶段11.13元的阶段新高后,股价呈震荡下跌趋势。截至年12月9日收盘价4.41元/股,即使相比开年的4.67元,也处停滞状态,市值不足亿元。

02

重营销轻研发

保健品挑“大梁”靠什么?

SHOUCAI

看预期下菜碟,是资本常态。股价不振、市场观望,往往与企业未来成长性、稳健力直接相关。

独立行业分析师*表示,在中成药监管和集采的大趋势下,中成药企业转型是个“老大难”问题。

“天士力、步长制药等大体量企业,有近百亿元年营收做支撑,综合抗风险力、腾挪空间较强。转型中不断进入到包括生物药、化药、医疗器械、互联网医药等领域,更游刃有余。对比之下,康恩贝这样的中型药企更被动些,营收规模不及对手,且核心业务受创。在寻求新增长极时,现有资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试错、培育的空间。”*补充道。

这或就是康恩贝忍痛卖资的根本原因。

魄力勇气值得肯定。只是,转型之路又在何方、又有多好走呢?

年7月,康恩贝控股股东变更为浙江省中医药健康产业集团公司。就此,康恩贝提出将“打造中医药健康产业主平台”作为未来五年的战略目标。

具体到业务上,以年营收为基数,至年健康消费品业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0%以上。

目标挑战性不言而喻,如何实现呢?

康恩贝健康消费品事业部总经理胡北则曾表示,着眼点是该市场对应的潜在空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接触健康消费品,使得健康消费品市场的成长维度空间有了巨大的合理预期。”

半年报亦再次强调,今后将重点发展包括非处方药及健康消费品在内的自我保健类产品业务。

实操看,自年开始,该业务已成公司的主营收入来源。当年保健产品销售收入31.15亿元,同比增长12.39%,占总收入比重53.13%,较年增加11.96%。

年上半年,康恩贝自我保健产品类业务收入15.86亿,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51.01%。其中非处方药营收11.22亿元,同比减7.76%;健康消费品营收4.63亿元,同比增2.06%;处方药10.89亿元,同比减2.49%。

不过,关于“健康消费品”,康恩贝并没有明确定义。从业务划分看,现在“健康消费品”部分是由“大健康产品”演化而来。最早业务划分上,以C端为主的健康类产品只是被归纳到“其他产品”类别。

换言之,其C端经验仍需沉淀。看看上述实际增速,能否持续打开成长空间,挑起转型业绩大梁,仍需时间做答。

并非刻意夸言。毕竟,这也是其他一些中成药巨头的转型发力方向。老牌玩家汤臣倍健横亘在前,新生品牌、跨界者后路追击。红海竞争中,康恩贝增速压力几何。

渠道转型也颇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