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重庆哪家医院好 http://m.39.net/pf/a_9366525.html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互联网医疗眼看着又要滑入低点。
美国互联网医疗的开山鼻祖Teladoc(远程医疗平台),市值较之去年的历史高点已经蒸发了近90%。
一直致力在美国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诊疗系统的亚马逊,于8月29日,对外宣布即将关闭远程护理服务AmazonCare。作为互联网巨头,亚马逊在互联网医疗赛道的大撤退,或将影响资本、市场等对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发展信心。
叮当健康第二次闯关IPO成功,9月14日在港股上市。市值亿港元,但截至9月22日收盘,股价已经逐渐与发行价(12港元/股)齐平。
在叮当健康上市之前上市的“医药电商三巨头”,京东健康(市值亿港元)、阿里健康(市值亿港元)、平安好医生(市值亿港元)的股价,与年12月31日相比,跌幅分别高达-50%、-83%、-81%。
*市值为9月22日收盘后数据。
资本对于互联网医疗提升医疗效率的能力予以高度肯定,但同时,资本也有着发自灵*的拷问: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模式究竟在何处?如何才能摆脱对于“医药电商”的高度依赖?
01
困于盈利模式
互联网医疗诞生至今20多年,盈利模式仍是一大难题。
京东健康:半只脚踏入“扭亏为盈”
年上半年,京东健康总收入为亿元,同比+48.3%;期内盈利2.23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的4.54亿元,同比扭亏为盈。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指标下(Non-IFRS)净利润达12.1亿元,同比+82.0%。
京东健康解释称,主要是由于销售医药和健康产品所得商品收入同比增加48.6%至亿元。
但这种“扭亏为盈”是否稳定还有待考证。
阿里健康:1财年扭亏为盈,上半财年又亏损
阿里健康发布的1财年(财年区间为年4月-1年3月)年报显示,阿里健康全年收入.2亿元,同比+61.7%。利润额3.43亿元,调整后净利润6.3亿元,同比+.5%,较上年扭亏为盈。
但到了财年上半年(财年区间为1年4月-9月),阿里健康宣布上半年营收为93.57亿元,同比+30.7%,增速相较于1财年上半年的+74.0%大幅减缓。同时,财年上半年大幅亏损,期内亏损约为2.32亿元,而1财年同期则盈利约2.79亿元。
平安好医生:继续亏损的第8年,上半年亏损收窄
平安好医生年上半年总收入为28.3亿元,同比-25.9%。
净利润方面仍然没能止住亏损,以4.24亿元的亏损数据,将平安健康连续亏损的记录延续到了第8个年头。虽然仍有大幅度亏损,但是相比1年上半年已经收窄51.75%。
叮当健康:连年亏损,越亏越多,Q1略有收窄
9月14日联交所主板上市的叮当健康,在年、年、1年营收分别为12.76亿元、22.29亿元、36.79亿元;同期对应亏损分别为2.74亿元、9.2亿元、15.99亿元,年内亏损率分别为21.5%、41.3%、43.5%,三年累计亏损约28亿元。
年第一季度营收为9.87亿元,上年同期的营收为7.8亿元;期内亏损为4.04亿元,上年同期的期内亏损为7.49亿元。
在1年,叮当健康还是中国实时到家数字药房行业最大的产品及服务提供商,市场份额达6.8%。这一优势,行业认为是叮当健康二次闯关IPO终于成功的主要原因。
除了以上几家企业外,1年曾有大批互联网医疗健康企业高调冲击IPO,如微医、医联、医脉通、圆心科技等企业,但是到了年,这个领域似乎逐渐由热闹归于冷清。
而对比这些企业的招股书,不难发现大都存在着连续多年的巨幅亏损情况。即便有着明星资本保驾护航,优质经营模式的欠缺,以及盈利渠道的脆弱,也引来了诸多质疑。
02
B2C不吃香,B2B不占优
对于资深互联网医疗创业家佟靖来说,“互联网+医疗”与“医疗+互联网”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互联网+医疗”诞生于互联网企业跨界拓展医疗,腾讯健康、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小荷健康……都是目前的杰出代表,也都带着C端的根基——各家身后都站着强大的母公司,能够源源不断的输送C端流量。
“这一类企业拥有大量用户,是靠着‘流量’逻辑运转的,打造的是互联网医疗平台,目标是造一个飞轮。”佟靖表示。
“飞轮效应”最早是由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提出的,通常用来描述科技企业的平台化商业模型,大意是一个公司中不同业务板块之间相互耦合赋能,不同业务板块就像不同的齿轮,刚开始运转推动的时候非常吃力,但每一次转动都对下一次转动提供了势能,最终“飞轮”会越转越快,企业的价值也就越来越大。
“飞轮效应”提出后便指导了大量互联网企业设计自身的商业模型,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亚马逊、阿里巴巴。它们在成立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而当海量的企业、购买用户在平台开始聚集时,开始显示出强大的盈利能力。
将互联网的“飞轮”逻辑复制到医疗上,不能说走不通,至少在“医药电商”板块,还是可以的。但问题是,目前走通的,也只有“医药电商”。
互联网医疗的问诊数、检测数和买药数都是上升的。但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使得互联网医疗企业在尝试向C端客户提供医疗服务价值并向C端收费的过程中遭遇困境。
这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C端用户付费的根本逻辑在医疗行业失灵,用户付费的习惯无法养成,互联网医疗的支付体系无法完善,国家医保和商保在互联网上是相对空白的,患者自费支付比例较大,而患者习惯于医疗由国家包办,社保、商业保险付费;自己不习惯为医疗付费。
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无力触及核心诊断业务,渗透率较低;互联网红利见顶,C端流量获客成本过高;网售处方药乱象频生,容易触及灰色区域招惹处罚。
“医疗+互联网”则主要是业内实体机构(医院、药企、产业公司)医院、互联网医疗平台。医院提供的APP、小程序,都是“医疗+互联网”。这个模医院。
虽然“医疗+互联网”的尝试比“互联网+医疗”开始得要晚,但后来居上。从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整体格局来看,医院医院中约占70%,数量上已占据绝对优势,医疗资源医院已呈现出亮眼的运营数据。
佟靖表示:“这是由于医疗与其他市场存在巨大差异,医院是市场中罕见的‘卖方’比‘买方’强势的服务机构。医疗也是支付方主导的B端市场,从渠道到运营都与以C端为主打的互联网有着巨大差异。”
以同时布局2C和2B的腾讯为例,
腾讯2C以健康小程序作为载体,链接1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