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健康界《看健日报》更多专业深度好文,请移步健康界APP
电影《我不是药神》曾直面患者在癌症治疗中的无奈、无助和无力。好在近年来国家在提升高值药可及性方面已初见成效。
年国家医保谈判成功将种药品纳入医保目录,谈判成功药品平均降价50.64%,三个国产广谱抗癌药PD-1抑制剂全部纳入医保。
据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健康保险事业部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冯鹏程统计,通过发挥医保部门“战略购买者”作用,高值药物价格得以大幅下降。比如,治疗肺癌的阿美替尼,医保谈判后降幅高达64%。保守估计,通过谈判和医保报销,患者个人负担将降至原来的20%以下。”
创新药纳入医保,固然为患者及其家庭降低了大量负担。但在基本医保低水平、广覆盖的定位下,定价高昂的创新药不一定都能获得医保保障。
与此同时,高昂的专利研发成本,导致创新药定价不仅很难下降,还会随经济发展水平进步,水涨船高。从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创新医药的发展需要高投入,需要高价格的补偿。“抗癌旗舰药年治疗费用普遍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0倍左右。”镁信健康产品创新中心总经理蔡卓认为,“新药恒贵,有药可治却负担不起。”
那么,究竟谁才能为患者买单?
健康险,与社保形成差异化补充
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专家观点,都将答案指向商业健康险。根据全国*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统计,我国卫生健康筹资结构中,公共筹资高达68%,个人自付达28%,而商业保险仅占4%。“商业保险在筹资结构中太小了,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于用通过不断发展商业保险,来置换个人自付,优化筹资结构。”郑秉文总结。
商保保障不足,消费者获得感不够。这主要由于,过去商业健康险出于风控需求,对投保人要求较高,赔付条件苛刻。最终,商业健康险可能只能“保健康人”或仅做“社保二次报销”这样的基础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