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医药分开”,处方对外流通,可以有多种选项的购买选择,价格透明;另一个是目前大家心里的院外,通过医生建议或者暗示完成购买流量的收割。
并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院外销售,比如以下产品就明显不适合院外销售。
1、针剂类产品
这类产品明显不适合。比如医院这类治疗场所才可采取治疗行为。随着诊所全面禁止输液,这类产品在院外更是难以操作。
2、三终端产品
一般适合做三终端产品不适合做院外销售,少数例外。一般而言,三终端的产品。三终端的操作和院外其实有很大区别。这里不再赘述。
3、操作空间不大的产品
院外销售,首先是医生院内处方,然后在院外药店进行销售,整体费用并没有下降。如果空间不够大,满足不了各环节的利益分配,根本就没法操作。对于空间不够大的产品最好选择在院内销售。
4、需要花大力气学术推广的产品
需要花大力气学术推广的产品,比如临床很多非处方用药,新特药,这些产品最好是在院内销售。院外操作上一般以以安全性高且大众化的普药为主,或者大家熟知的品种,比如六味地*丸、非洛地平缓释片、复方薄荷油滴鼻液等。
5、副作用较大的产品
比如抗生素产品、激素内产品不是很适合院外销售。
6、三类医疗器械不适合院外模式
那么适合做院外的产品有哪些呢?
1、口服产品、大健康产品
口服液应该是最适合做院外。这类产品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一方面可以打消医生的这个心理负担,让医生放心地处方产品,另一方面患者也易接受。
2、中成药
比如一些中药饮片、*芪颗粒,和一些调节免疫力的产品。
3、特色产品
补益类产品、专科产品、慢病保健产品、理疗产品,以及家用医疗器械等。
4、独家产品
有独特疗效、独家批文的、有独家销售网络的产品。
5、成熟产品
医院最大科室的用药、住院病人最多科室病人用药,也适合做院外销售。
一般院外产品容易上量的有如下特点:
成熟度高、安全有效、操作空间大、副作用低等特点。
按照渠道,院外市场可分为以下几类:
1、医院内或院边自费药房,医院三产,与医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医院药房,随着医药分开改革,转为托管或者转包。在国家和众多省份禁止药房托管后,医院便民药房变得较为神秘,医院系统通用,开单方便,成为众多非医保产品的首选院外渠道,但是这类药房的准入门槛比较高。
2、院边新特药药房(DTP)的重点是肝病、肿瘤、免疫系统等领域,能够提供专业服务,承接慢病服务职能,除了提供新特药的处方配送,还提供患者管理的职能。
3、院边器械店、院内母婴店、生活服务中心是一二类器械、耗材和保健品等医疗市场推广的重点战场之一,门槛较低,医院开单带货的流量,有专人维护,专人统方。
院边医保连锁药房与医保单体店是院边店的主流,掌握着院边零售药品最核心的资源。重点品类与院内产品相似度较高,尤其是同通用名不同品规、或不同包装量、或不同生产企业的产品。院边连锁药房的重点高毛利品类集中在皮肤用药、中药饮片、消化系统用药、呼吸系统用药及抗生素。
丢标仿制药在院外还有市场吗?
目前来看,首先,处医院,零售药店占比非常小(院边店除外),仅10%左右,处方药对大部分零售店的引流作用并不明显。
当然,对于院边连锁药房,这个引流作用有一定价值,因为院边连锁药店承载的产品绝大部分跟院内目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竞争的存在,决定了患者流对这些药店的重要性。因此,院边连锁药店通过拉平价差,可获得患者流的优势。
但是,对于需要以药品差价获利而生存的药店,集采产品无法达成盈利目的,仅仅是一个配货流量的角色。在前期有足够产品可供选择实现盈利的前提下,药店对于集采产品的意向未必有多么强烈。何况,大量原研产品落标,这类品牌产品才是院外零售药店的首选。集采目录品种对其他类别的院外渠道没有太大影响,也不会引起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