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应该怎样治疗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590701.html普及健康合理用药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是我国“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的诸多任务之一[1];努力为全民提供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服务,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每年约有万人次因自我用药使用不当而住院,约1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2],因此必须重视公众的家庭用药安全。
家庭药箱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家居的必备品,家庭药箱方便了大家自我进行药物治疗,处置一些轻微的“小伤小病”。据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调查,99%的城镇居民家庭都有形式各样的“家庭药箱”。即使是在我们内蒙古的农村、牧区,现在也都基本实现了家庭药箱的“全覆盖”。
家庭药箱走进千家万户,其中的常用药品是为了使像感冒、腹泻等小疾病能得到及时治疗、尽早控制症状,或应对突发性疾病、外伤意外等情医院前的应急处理。但是对于非医学、药学专业的公众而言,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药箱中的常备药物应该怎样选择?不同时期,备用品种应该怎样调整呢?
原则
家庭常备药不宜过多,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3]:
1根据家庭成员的组成和健康状况,如有老人和小孩,要特别注意准备他们用的药物。
给孩子备药通常应以感冒发烧、咳嗽、消化功能紊乱、外伤治疗药物为主;中青年备药以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药物为主,例如消化不良、腹泻便秘、咳嗽咳痰等;老人以其所患慢性病的治疗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药物为主,还可为老年人准备一些助消化、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
2选择不良反应少,*性小,安全且易于掌握的药。
选择非处方药品为主,非处方药物是经医药学专家遴选,认为老百姓根据说明书或药师的口头指导即可安全应用的药物。处方药物需要医师做出判别后才能使用,所以家庭备药一般以非处方用药为主。
3选择疗效稳定、用法简单、使用方便的药,尽量选择口服药、外用药,少选或者不选注射用药。
家庭用药不推荐使用注射剂类药品,非特殊情况均应在正规的医疗机构内使用。但是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或有行动能力障碍的患者确实需要在家中进行输液治疗,此时的备用药品应该仅限于短期内使用,而且应该由当地村医或社区医生上门给患者使用。
4选择常见病,多发病用药。
根据季节选择药品,春季花粉容易引起过敏、感冒等,可以储备一些抗过敏药品和感冒药等,夏季可以储备防暑降温药品,秋冬季节天气转凉,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等,可以准备一些止咳化痰药品等。
家庭最需要的常备药物推荐[4]:
感冒类药
复方氨酚烷胺、美扑伪麻片、连花清瘟胶囊、银翘解*片、板蓝根冲剂、藿香正气水等。
解热镇痛药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镇咳祛痰药
喷托维林、盐酸溴己新、蜜炼川贝枇杷膏、盐酸氨溴索等。
胃肠反酸、解痉药
铝碳酸镁咀嚼片、多潘立酮、健胃消食片等。
止泻、通便药
小檗碱(*连素)、洛哌丁胺、蒙脱石散剂、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散等。
抗过敏药
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外用药
达克宁、三九皮炎平、酒精、碘酒、高锰酸钾、云南白药、伤湿止痛膏、创可贴、双氯芬酸乳胶剂、京万红软膏等。
钙制剂及维生素类
钙尔奇D、复合维生素B、善存等。
特殊疾病用药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例如心脑疾病患者备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
其他
除上述药物外,还应有一些如体温计、碘伏、棉签、棉球、创可贴、纱布、医用胶带、镊子、小剪刀等。在这里提倡大家合理备药,避免浪费。
家庭备药主要是应急处理,不应过多,每个类别有1-2种即可,而且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要将以上10类药品全都备齐,根据家庭情况选择适合的一部分即可。
风俗
近年来,随着家庭药箱的不断推广,尤其是对于非城镇居民来说有效破解了偏远农村群众居住分散、就医不便的难题。但是,自我药疗的安全性需要特别重视。
在今年最新的一份对甘肃省居民家庭自我药疗行为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几乎所有居民均有自我药疗行为,其中仅30.1%的居民知晓从OTC药物外包装的标识上可判断其安全性[5]。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各级医疗机构药品收费比零售药店贵[6],以及亲戚朋友的建议、电视网络广告等因素给居民自我药疗提供了社会激励。但研究显示,只看广告夸大吹捧或亲友的建议服用药物,往往会导致药不对症、甚至引起不良反应等结果[7-8]。即使居民虽具备一定的药物知识,但由于用药知识并不总是与用药行为保持一致,也有可能会因自认为“医技高明”而自作主张用药,导致不合理药疗情况发生。总之,自我药疗是一把“双刃剑”,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最后特别提醒的是,家庭备药仅限于应急急救等。要注意,对自己不能确诊或症状较重、变化较大的疾病,不能擅自用药,尤其是小儿生病时,常常发病急,变化大,小儿自己也难以描述清楚,医院诊治。对成年人突发的各种病痛,老年人原有慢性病的突然变化等,医院诊治。
安全合理用药并保证其有效性是药物治疗的核心。此文主要目的是唤起公众对合理用药的认识,传播合理用药知识。若生活中遇到不能自行确定的药物问题,应及时咨询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