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弯道超车受益于创新驱动生态体系的逐步建立,包括*策的改革、资本的进驻、人才和技术的引进……
医药创新已成为衡量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新药研发也正在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在国内药企普遍由Me-too/Me-better向First-in-class/Best-in-class转型升级之时,微芯生物却已在该领域遥遥领先接近20年。
作为中国First-in-Class的先行者,微芯生物的20年,和国内医药产业的变迁紧密相连。毫不夸张的说,微芯生物的原创新药研发之路,伴随、见证和促进了国家科技*策、药*法规、专利制度、市场监管以及资本市场在医药领域多方面创新转型发展。
01原创新药的拓荒者
一款成功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需要消耗巨大的代价,包括1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万小时的研发,个以上的各类试验。然而,即便新药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金钱成本,这些成本与最终的研发结果,并不成正比。
在微芯生物首个上市的原创药,全球首个获准上市的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口服抑制剂,也是中国首个授权美国等发达国家专利使用的原创新药西达本胺上市之前,微芯生物经历了13年的“拓荒”。
与国内大多数医药企业以仿制药或Me-too类新药开发为主不同,微芯生物自创立之初,便潜心First-in-Class级的新分子实体原创药。彼时,中国的多家制药企业中,98%以上在做仿制药。在那个仿制为王、新药定义不明确的年代,海归创业者、微芯生物董事长鲁先平带领着微芯生物专心于原创新药的研发。
显然,微芯的这一举动,是冒险且艰难的。要知道,在21世纪初期,即便被原CFDA通过的1类新药,也几乎没有中国企业原创性成果,只是对欧美产品的改良。
年初微芯初创团队
回顾微芯生物20年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几个重要的里程碑。
21世纪前十年,我国药品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极大的影响了原创新药的发展,医药产业中,几乎没有中国企业的原创性成果,普遍处于对欧美药物的仿制与改良阶段,本土创新药企数量屈指可数,First-in-Class更是“天方夜谭”。
成立之初,在高定位的起点下,微芯在不断投入研发的过程中陷入了长达十多年的投入期。彼时的微芯生物,还陷入了融资困境,年左右的首轮融资几乎消耗殆尽,急需下一轮融资,但因公司一直亏损导致融资不畅。
天无绝人之路,面对重重困境,微芯生物及时调整了商业模式,通过开放核心技术平台和专利授权来增加收入,让投资人看到了微芯生物拥有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微芯生物在成立后的第五年,迎来了第一个转折点——其创新药的研发实力便得到国际投资者认可。
年10月,微芯生物通过“许可费+里程碑收入+收益分成”的技术授权许可方式,将西达本胺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或地区的权利以万美元的价格授权给美国沪亚生物国际有限责任公司,使西达本胺成为中国首个授权美国等发达国家使用境外发明专利以实现全球同步开发与商业化、并获得技术授权许可收入的原创新药。
在这笔交易达成的十年后,沪亚与日本卫材签订协议,将完成日本I期临床试验的西达本胺在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越南和新加坡的开发和销售权转让给后者;卫材则向沪亚支付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共计2.8亿美元,另加净销售额提成。
十年翻了十番,替微芯惋惜之人不在少数。但在鲁先平看来,这笔交易,让彼时处于发展困局的微芯生物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这是救命的钱”鲁先平曾这样表示,“还没有临床数据的节点的情况下,获得美国生物技术企业认可,对于团队是很难得的背书。作为首个license-out的中国原创药企,微芯一时在圈内获得了不小的赞誉,它证明了我国的医药产业也具备原创能力。”
西达本胺从研发到获批上市的12年,也是微芯生物对国内新药研发的“拓荒”的写照。
目前,微芯生物的主要产品均为自主研究发现与开发的新分子实体且作用机制新颖的原创新药,是一家整合了新药早期研究、临床开发、产品开发及GMP生产、药*事务及药物警戒、营销、商业及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以核心技术为创新研发引擎,丰富原创新药产品线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物医药企业。
通过其自主研发的“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集成式药物发现及早期评价平台”的核心技术,微芯成功发现和开发了一系列药物,产品链覆盖了从已上市销售到早期探索性研究的不同阶段、不同疾病领域。
与大多数药企以仿制药或me-too类新药开发为主不同,微芯生物主攻first-in-class级的新分子实体原创药,三大核心品种西达本胺、西格列他钠、西奥罗尼的市场空间广阔。
如今微芯生物已形成了30个在研项目涉及14个候选新分子实体药物的可持续发展在研产品线。其中西达本胺已获批上市,适用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晚期乳腺癌;西格列他钠单药治疗2型糖尿病适应症已成功报产即将进入生产核查;西达本胺联合R-chop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西格列他钠联合二甲双胍、西奥罗尼治疗小细胞肺癌、卵巢癌正在开展临床三期试验;西奥罗尼治疗肝癌、乳腺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正在开展临床二期试验和1项(CS类风湿关节炎适应症)正在开展一期临床试验,另有近20个项目处于临床前的探索研究阶段。
微芯生物在其年报中指出,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核心技术平台,从新颖的作用机制发现、挑选和开发具有临床差异化和风险可控的候选药物,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