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文
俞国华博士及盛山投研团队
前言
国内医药已经走到了创新的道路上,从创新的趋势来看,大多聚集在肿瘤、自免等疾病的研发上,如旷世难遇的PD1国内就有超过50家企业正在开发,其他确证靶点也有大量公司布局,这代表了肿瘤等病种在国内是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但如此蜂拥而上也可能导致开发过度、资源浪费。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癌症已被划分为以突变为界定的细分癌种,如RET抑制剂在NSCLC患者中仅适用1%-2%发生RET融合的患者,如此细分而精准的患者人群让人联想到另一有相同特征的患者人群——罕见病。
罕见病孤儿药领域全球范围内的投融资同样火热,但就国内市场而言,针对罕见病市场规模、研发支持、定价支付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始终阻碍了这个领域药物的开发,国内罕见病市场是否具有投资前景?这方面我们还是抱着谨慎乐观的态度,现阶段开展罕见病研发必须选择一条明确但又有一定商业前景的开发路径,新创公司可能需要更多借助外部的力量共同推进,才有可能在国内罕见病创新药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
罕见病创新药开发的分析和建议
(1)国内罕见病最为成熟的血友病市场年规模仅16.9亿,其药物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远期致残率等均有显著改变,如此刚需市场在有医保覆盖时尚不够巨大,对于人数少于血友病的罕见病药物来说,需要长期的培育,所以极少有投资机构会对罕见病情有独钟,建立全方位的支持孤儿药研发和支付的*策至关重要。
(2)对于研发孤儿药物的国内企业来说,应当做到同时兼顾国内成长市场和欧美成熟市场,国内市场未来成长性虽好,但研发推广难度颇大;欧美市场可享受从研发、法规直至商业化的良好生态环境,但对管线创新性、优越性要求较高,如果是海外属于孤儿药而国内是发病人数较多的病种将十分具有优势。当然也存在Licensein海外已经验证的后期罕见病药物到国内开发的途径,这甚至可以免临床快速商业化,他们面临的是市场准入及如何推广、支付的挑战:高昂研发、生产成本导致的高产品定价、临床医生疾病意识薄弱和诊疗经验不足带来的高市场教育成本、患者支付能力有限且商业保险覆盖度低导致的低市场份额等。
(3)罕见病用药临床试验具有样本量小、异质性大、难招募等特点,在国内开发罕见病也并非全无优势,在患者入组上有两点,一是国内罕见病患者基数大,二是缺乏有效治疗的患者更有意愿入组参加临床试验,如能加速临床,那在国内的罕见病临床将极为快速,并且在国内的快速临床也能加速全球审批进度。在国内落地上,新创公司较难在罕见病上独自快速开发,可能需要与本土药企的协作。
(4)NTRK在特定癌症中患者数较少,但所有癌症NTRK突变患者加总起来仍具有商业开发价值,这给我们在罕见病开发策略上带来的启示就是:可以开发适用于多个罕见病的药物,它们受相同的遗传突变或信号通路影响,如其中一种或多种罕见病群体人数较大更是会增加其开发潜力。另一个就是不必拘泥于罕见病,罕见病获批率高一方面是*策扶持,另一方面就是机理明确靶向研发,精准医疗发展到今天,常见疾病中有分子标记物、特定类型突变、机理明确的子类疾病也可以视作罕见病的范畴,如是与原有管线有协同作用的疾病类型则更是值得发展的方向。
(5)罕见病公司未来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具有平台型拓展能力,单一罕见病管线实难获得足够资源支持,这里的拓展可以是适应症拓展至常见疾病、管线覆盖多种罕见病、依托罕见病围绕特定病种领域建设管线,以及如Biomarin毅然决然全面挺进更具平台拓展性、高科技属性的基因治疗领域等。
一、全球视角下罕见病的研发
1.罕见病要素
2.罕见病的研发
3.罕见病资本市场
4.罕见病之“孤儿药”身份
5.近几年罕见病交易案例
二、国内罕见病现状
1.国内现有罕见病相关规定
2.国内罕见病的自主研发
3.国内罕见病市场
4.罕见病的诊断
5.罕见病治疗的未来
一
全球视角下罕见病的研发
1.1罕见病要素
全球大部分地方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率40/10万以下的疾病。
图1:罕见病全球范围定义
Source:Richter,et.al.,ValueinHealth,
目前大约有种罕见病,罕见病影响着万美国人(1/10),FDA已批准种孤儿药,仍然存在大量未满足临床需求,仅5%的罕见病有治疗方法,目前有种以上的针对罕见病的新药正在研发阶段。
图2:美国罕见病现状
Source
hRMA
孤儿药深刻影响特定罕见病患者的预期寿命:
图3:孤儿药对特定罕见病患者预期寿命的影响
来源:Pfiz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