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处方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子药物靶标全景图52定义靶标的复 [复制链接]

1#

肿瘤学是另一个较难定义有效靶标的治疗领域。FDA批准上市的肿瘤药物,在ATC分类中分别为L01(抗新生物)和L02(内分泌治疗),粗分为3个组。第1组是细胞*剂,靶标是人类DNA和/或RNA,如铂剂类化合物;第2组是细胞*剂,它们至少部分作用于DNA聚合酶、DNA拓扑异构酶和蛋白酶;最后是第3类,通常被认为是靶标/向治疗,如激酶抑制剂。但指向第3类靶标远比指向第2类要复杂。如拓扑异构酶抑制剂,选择性地与它们的靶标结合,但同时显现很强*性。也就是一些酶抑制剂作用于相关路径上的许多常规功能酶,从而在临床出现药物的副反应。抗肿瘤药物指定靶标的另一个问题是,不断出现的的酶抑制剂(年全世界批准上市了37个小分子蛋白酶抑制剂)。最初的临床假设是基于特定基因的改变(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但结果上市的药物也许是抑制了很大范围内的酶标,这些靶标根本就不在预设的调节路径上,当然酶的信号通路在大范围上是与肿瘤相关。如用于治疗转移性甲状腺髓样癌的凡德他尼(Vandentib),抑制肿瘤基因RET(许多甲状腺髓样癌患者都有该基因突变)产生激酶。但凡德他尼同也抑制互联路径上的其他激酶,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事实上,在处方信息中常列有涉及作用机制的大量靶标,显然只有单一重要靶标能通过伴随诊断测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