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处方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卖了200亿却没利润,每日优鲜大溃败后, [复制链接]

1#

每日优鲜的凋零,某种程度上标志着电商大规模烧钱补贴的时代已成历史,这对医药O2O也有警示意义,那就是,只赚流量不赚钱的买卖长不了。作为医药零售中增速最快的渠道,O2O受到所有头部连锁和瞄准零售的工业厂商的重视,可如何让亿的买卖产生实打实的利润,需要各方参与价格秩序的维护。

每日优鲜的崩塌,摧毁了生鲜电商赛道曾经最引以为傲的样本。

即使贴着“高频刚需”、“万亿市场”的标签,最终也折戟在居高不下的成本和算不拢的盈利难题上。

生鲜O2O巨头的败局,似乎给电商赛道的每个玩家都敲响了警钟,包括目前如日中天的医药O2O——当所有应该赚钱的生意,最后都变成了流量生意,那衰落也只在朝夕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医药O2O相对低频,但从生存境况上看,却并不悲观。

根据米内网的数据,年,中国实体药店和网上药店(含药品和非药品)销售规模达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实体药店销售额为亿元,占比71.9%,可增速仅为2.5%;网上药店销售额却首破0亿,占比上升至28.9%,增速达到40.2%。

而网售药的增长,绝大部分是依靠O2O板块来实现的。

在帮助药店将服务半径从米拓展到2.5公里的过程中,O2O业务也正在实现增速的跃迁。数据显示,年全国药店O2O市场规模已达到近亿元,增速超过%。今年一季度,O2O的销售额也达到29.7亿元,同比增长69.1%。

快速的增长,让医药O2O业务在top级城市的渗透率迅速提升。据悉在上海,因为受疫情推动,其4、5月份时的医药O2O渗透率一度高达30%。

“医药O2O有其独特的生存逻辑。对平台来说,相比生鲜水果,药品的购买确实算低频,但是从单个店的角度看,则未必。很多药店的销售额都远高于餐饮店,从成本和复购率的角度看,药品也完胜生鲜。但每日优鲜事件也给了行业以警醒,那就是非理性的低价竞争,伤害的是企业跟行业的未来。”药赋能CEO邵清对E药经理人表示。

1、要O2O,不要价格战

虽然同处O2O这一赛道,但在邵清看来,生鲜和药品的底层逻辑还是有很大不同,这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线下门店的基础不同。每日优鲜没有线下店,所以做了很多前置仓,这是非常烧钱的部分;而药品O2O业务则都是以门店为基础来做,几乎没什么起步成本。

二是补贴力度的不同。每日优鲜为了获取流量进行大量补贴,最高达到50%;医药电商也有补贴,但力度远没有生鲜品类那么高,基本维持在10%-15%的水平。

三是品控成本的差别。水果生鲜的品控既要保品质,又要保鲜,且需要很强的流通率,成本很高,年每日优鲜的履约费用率为34.9%,生鲜的损耗率也达到了30%;而药品的保质期则很长,普通药品保质期一般都在2年左右,品控相对简单和标准化。

四是运营。互联网运营的“烧钱思维”,导致每日优鲜在团队和系统建设等投入也非常高,后续运营无法弥补前期过高的成本;而药品运营则相对稳定,也不太受季节和经济影响,受众面更广,很多店面的销售量非常大。

“除了成本问题,从药品自身的属性上看,有‘夜、懒、私、急、专’等属性的药品,也很适合O2O这一渠道。且相比其他品类,药品的复购率更高,通常你在一个店里买了药品,下次基本还会在同一家店买,但如果是点外卖,则一定是会换着店吃的。”邵清表示。

每日优鲜的凋零,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大规模烧钱补贴的时代已成历史,这对医药O2O显然也有借鉴意义——那就是不必再打无意义的价格战。

邵清也认同,只有让药品回归其零售本质和服务患者的属性,才能让O2O的生态得到净化。

不过即便如此,价格战仍是所有O2O玩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线下渠道管控不力,线上药店攫取流量,平台规则导致的竞价等。

有药店的经营者就直言,目前O2O的第三平台对于店铺本身的品牌和线下受认可程度并不关心,更多是以“价格”和“距离”作为搜索权重,使得药店们只有靠冲低价和冲销量才有机会排到靠前的页面。O2O渠道的top级品类也几乎都是价格战的重灾区,包括急用药品和流通大品牌、大份额产品等。

需要承认的是,跟生鲜品类相似,药品O2O最初的价格战也是由资本推动。

正常情况下,传统药店的毛利率如果达不到35%,就基本无法存活。可前两年,部分融到资的连锁药店在开拓O2O市场时,不惜以低至15%甚至10%的毛利去抢占市场份额和流量,导致线上线下价格差异过大。

这种低价竞争不仅透支了市场,也让上游的工业企业“维价”变得困难。而在打不完的价格战中,药店们拼了运营拼补贴,拼完补贴拼品种,看起来渠道是“全”了,利润却越来越薄。

去年开始,医药融资寒冬不期而至,这让市场渐趋理性。可纵观各大连锁药店的财报,O2O业务的毛利率普遍在20%左右,无钱可赚仍是现实。

有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目前药店做O2O的成本包括平台佣金、营销费用、配送费、打包费,人力和运维成本等,综合这些指标,药店只有在26%的毛利率下,月销单以上才可能实现盈利。

一家大型连锁药店的高管就透露,接下来的一年,他们打算放弃“价格战”的思路,把毛利率做到26%-28%的水平,以尽快实现盈利。而他们对于O2O业务毛利率的长远目标是对标线下,起码做到35%以上。

2、头部玩家形成

目前中国top的城市占据着O2O平台90%的流量,top10的连锁则占据着平台60%-70%的流量,医药O2O的头部城市和头部玩家都已形成。

浏览七大上市药房的财报可以发现,目前其绝大部分门店都实现了O2O业务的覆盖,覆盖率在78%-96%之间,都达到了数千家。其中老百姓、国大等药房的24小时门店也达到了数百家。

从业务增速上看,头部药房的O2O业务在去年也几乎都实现了翻倍,一些刚开展O2O业务时间不久的药房,增长甚至高达两倍。大家普遍将O2O业务作为新零售和全渠道的主要发力点。

七大上市药房年O2O业务一览数据来源:米内网

相比几大上市药房的高覆盖率,叮当快药、泉源堂等药房的特色则基本为高单店产出。两者的门店数量虽然只有三四百家,却对应着25.8亿元和3.9亿元的销售规模,且很大部分都是24小时药店。

有数据显示,24小时营业门店单店的产出一个月5万元,而普通门店一个月在O2O上产出只有元,两者相差12倍。

“消费者夜间对药品的配送时效要求会更高,30分钟送货上门、24小时配送的O2O药店便成为了优先渠道。”邦健资本董事长陈益在年米思会上指出。

而这显然让24小时药店的数量也成为连锁O2O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

不过,若论起药品零售行业的“互联网+急先锋”,就不能不提海王星辰。在较早就拥抱医药B2C之后,年开始,海王星辰又集中力量在全国2多家门店上线O2O,并搭建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