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处方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仿制还是创新药企如何量体裁衣 [复制链接]

1#
刘*连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m.39.net/news/a_9076552.html

来源:中国经营报

仿制还是创新药企如何“量体裁衣”?

本报记者/高瑜静/北京报道

中国医药产业在进行新旧动能转换,恰逢全球医药竞争格局重塑的关键期。

自年下半年以来,国家版带量采购方案从业界盛传,到“4+7”带量采购试点正式落地。年9月,国家医保局确认并公布,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围到全国25个省(区、市)和新疆建设兵团。紧锣密鼓地*策举措,在普通仿制药高毛利、高费用率、高净利率境况中破局开路。

在这场国家主导,以市场手段倒逼合理药价“现形”的改革中,“居民买得起、企业有利润、医保可承受”是出发点,也成为最终落脚点。

大变局之下,到底是坚持做好仿制药,还是掉头转向创新药?这也成为国内上千家药企面对的共同抉择。

看见过往

主持人:带量采购扩围至全国,将在哪些方面改变医药行业?

王学海:从美国、欧洲药企的发展经验来看,美国的药企,不管是大药企还是小药企,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创新药企业,包括辉瑞、默克这样的企业。另外一种是仿制药企业,美国大概有家仿制药企业。这几年美国市场的仿制药降价幅度非常大,平均利润率很惨。美国的仿制药市场销售人员很少。一般就是几个销售人员来对接十几个大客户,通过每年几次的招投标来销售。类似于4+7,同类药品价格最低就能中标。但是能够有中标资格的前提是,药品有药证,质量是合格的,因为FDA要求很高。

中国是全世界最适合做药品带量采购的。因为中国80%以上的医疗资源都是公立的。国家医保局主导的带量采购,以单一大客户,实施大量采购,那么强的买方议价能力,把药价降到全世界最低,只是时间问题。国外已经走过这个路了。

徐海瑛:全国带量采购对整个行业的重塑和营销模式的冲击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很客观地去看医药行业的发展路径或者发展规律,早晚是有这么一天的。现在看全国带量采购对每个细分板块的影响和冲击是不同的,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不同,所以要结合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基因,找到合适的定位,找到各自不同的解决方案。

李恒:我们企业是年创立,医院的IVD(体外诊断)业务、药品、医院管理三块主要业务。应该讲,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这三块业务都承受了很大压力。

在“4+7”带量采购*策下,我们很多基本药物几乎没有办法销售,在销售的一些药物,基本上也被“4+7”中标企业给出的低价压的很难销售。此外,在临床诊断这部分很快也会实施一些带量采购和价格限制。在管理方面,DRG(按病种付费)正在实实在在地推进,有可能改变医药行业的走势。

把握当下

主持人:近年来,医疗行业出台了许多新*策,医药企业大都面临战略选择和转型。做仿制药还是转型做原研创新药?你们会做什么选择?

王学海:迈克尔·波特提到企业竞争的三种战略,第一种是差异化,就是做创新药,或是品牌,比如虽然都是仿制药品种,但如果某个品种做成了品牌药,大家都信任的品牌药,也会赢得市场。第二种战略是总成本领先,就是规模化。CMO企业的规模大,比如我们在美国一个药企做布地耐德吸入溶液,占美国70%的产能,给十几家药企代工,它的成本最便宜。第三种战略是聚焦。选择竞争壁垒高或者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的细分领域,我认为大量的中小企业会找一些细分市场做一些小市场,但是能做到领先地位。

我们可能去做那种大药企,做大规模,做成本领先的药企。这种药企在行业中数量相对较少,我认为这种机会也是很大的。

徐海瑛:我们医药行业存在的价值是满足患者或者说群众的健康需求。从整个行业发展来看,不是只有一条独木桥一定要千*万马的过,有创新基因的企业就好好去做创新。哈药多年在老百姓的常用药和OTC自我药疗的领域上有着比较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用户忠诚度,这将成为我们下一步发展最重要的根基。包括我们的原料和制剂一体化,在仿制的反应速度、成本等方面有优势。我觉得,对于想在处方药领域守住领导地位的公司,创新的技术优势是必须要构建的。投入不只有新的分子,生物技术、创新制剂或高难度制剂的投入、甚至我们现在讲中药也有中药的创新,都是很重要的创新能力。事实上我觉得每个企业定自己战略的时候,一方面要考量行业普遍存在的冲击因素,另外还要看自己本身有的能力,包括竞争的差异化。

主持人:仿制药完成一致性评价后,面临带量采购大幅降价的局面,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做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头部企业有资金有人才,做创新药是不是更容易些?

徐海瑛:仿制药有仿制药的价值所在。即使像美国这样用药水平很高的国家,仿制药的消费量在总体医药费用占比依然在90%左右。所以,仿制药对一个国家、对国民的健康保护,还是极其有价值的。仿制药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开发速度、成本控制、原料制剂一体化、规模。像哈药是属于生产制造能力很强的企业,所以我们还是会坚定的在这个方向往前走的。另外从每个企业的传承和竞争力来看,要找到自己的相对优势、差异化。我刚才讲的制剂创新也是一种创新,但是它的创新路径跟新的分子创新,都是不一样的。制药行业本身有特点,更加要求企业认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儿,一定都是渐进式的提升自己或者是转型,没有一夜之间的事,没有捷径可走。

王学海:中国医药产业有两个发展方向是不可逆的。第一个是质量提升方向。最初提一致性评价时,大家认为在中国实施不现实,也很质疑药监局的决心。实际上,这种趋势是不可逆的,药品质量的提升一定是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一致性评价都过不了,我认为这也是制药企业的悲哀和耻辱。第二个是价格竞争。药品价格激烈下行也是不可逆的,只是节奏把握的问题。国家医保局成立以后,和药监局、卫健委联动,领导机构越来越有信心,方向是越来越明确的,我们制药企业不要有侥幸心理。对于制药企业来讲,做一致性评价可能还有一点机会,不做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这不是选择不选择的问题,而是没得选的。越早做越主动,将来的空间也越大。

李恒:面对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我们能考虑的是,药企必须要跟随国家*策,尽力而为做好一致性评价,同时能不能做一些差异化发展的工作。实际上,医院常备不常用的药非常多,储备的量也非常大,这些药对于大药企来讲可能都是业绩很小的品种,我们小企业可不可以做一部分这方面的工作,同时做一些生产转移。比如,对于国内的大企业,包括国外的企业,它们认为在短时间内不需要自己生产的药品,我们跟它们合作。我们力所能及地做企业发展能够做的事。

指引未来

主持人:展望年,各位怎样看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前景?

王学海:我对中国医药行业依然充满信心。虽然短期内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我对中国医药行业,包括我们自身的这种韧性、抗打击能力还是充满信心的。相信我们会因势而变,中国医药企业会蜕变、会重生,会到一个新的平台,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徐海瑛:我说的很简单,不管风吹浪打,以患者为核心,做好自己的事。

李恒:我们仍然希望在年不忘我们为患者服务的初心,我们是“健康中国”的参与者,也是“健康中国”红利的分享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